人性的反向思考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里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除它,必先兴起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这句话是屡试不爽的逆向思维智慧。通过先做相反的事情,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反向思维与常人的直觉相反,但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正向结果。 一个人,如果无法洞察人性的本质,无法顺应人性去做事,那便难以在困局中突破。 北宋仁宗年间,杭州突发大饥荒,饿殍遍野,哀鸿遍地。范仲淹临危受命,奔赴灾区。然而,他采取的政策却令人咋舌。 他不仅组织龙舟比赛,还在粮价飞涨时哄抬物价,甚至大兴土木。这些行为看似荒唐至极,引发了官员的弹劾和百姓的谩骂,范仲淹的名声一落千丈。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疯狂的举措,却暗藏玄机。龙舟比赛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餐饮、旅店和小商贩的生意,为灾民提供了生计。 哄抬粮价吸引了外地商人运粮入杭,待粮食充足时,范仲淹开放官仓免费发放,平抑了粮价。大兴土木则为百姓提供了工作机会,让他们在灾年有了稳定的收入。 范仲淹每项政策看似都趁人之危,实则每一条都通过对人性的洞察,真正解决了危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考虑到了所有人,却偏偏没有考虑自己。 过去士大夫们最看重的是名声和仕途。范仲淹知道,一旦自己的计划展开,他将面对皇帝的猜忌、同僚的嘲讽,还有百姓的谩骂,他赌上了自己的名声和前途,以身入局,方成就了济世之业。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人性的弱点在于,总是趋利避害。 顺着人性做事,就是要敏锐地捕捉对方的需求,清晰地感知对方的期望,竭尽全力地满足对方的渴望。唯有做到洞察人心,才能顺势而为。 战国时期,孙膑到魏国求职,魏惠王故意刁难他,说:“如果你能使我从座位上走下来,就任用你为将军。”孙膑想,如果直接让魏惠王下来,他肯定不会,于是他说:“我有办法让您坐到宝座上。” 魏惠王心想,这还不是一回事,便从座位上走了下来。孙膑马上说:“我已经让您从座位上走下来了。”魏惠王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只好任用孙膑为将军。 古语有云:“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穷者重利,弱者重尊,强者重果,智者重修,小人重计。 成事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顺人性做事,逆人性做人,坚持的人并不多。越是厉害的人,越是不按常理出牌,也总是选择人少的那条路走。 关注芷宁 开启内在成长之旅 逆天改命,逆的是本能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里写:“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成事的秘密,在老子看来,需逆自己的人性来修己。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了在深知事物的本质后,选择一种更为谦逊,利他的方式来行事。 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世时做了一些好事。死的时候,阎王爷一看他的功过簿,觉得他做得不错,就问:“下辈子有什么愿望?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万人帮你,一个是你帮万人,你选哪个?”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 这人心想,万人帮我也太好了,就选这个。结果投胎转世以后,他发现自己坐在街边上向万人乞讨。而那个我帮万人呢,却是皇帝的命。 人这个字,一撇一捺,本身就是需要相互支撑的。希望人人利我是本能,而我利人人才是成全自己的格局。 《墨子》里说,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那些了无私心的利他,其实是一场场自救。你为他人打的伞,来日都会化作为你遮雨的屋檐。 在《活法》中,稻盛和夫说过一个让他受益一生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的修行者问长老:“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不同?” 长老说:“地狱和天堂都各有一口相同的面锅,每个人手上也都有一双一米长的筷子。 不同的是,地狱的人,只顾自己先吃,但由于筷子太长,面送不进嘴里,最后一个个都饿得面黄肌瘦; 而天堂的人,夹起面条时,首先送到他人嘴里,结果人人都吃得心满意足。” 《礼记》有云,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你为他人打开的窗,终将变成你走向幸福的门,利他终将利己。 祝福我们,智慧光明。 更多资讯请登录:防静电产品资讯网www.esd.cn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