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已经发展了43年,表面上看它是代工生产制造商,而实际上富士康可以说是产业升级转型的缩影,能给做企业的带来很多启发。
比如它是怎么从一个只有200人的小小代工厂,发展成拥有120万名员工超级大企业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还有,我们经常在讨论制造业转型升级,现在的富士康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代工厂,而是一家典型的高科技企业。
1月份它和摩拜单车合作研发物联网,同时它也在进军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那么,它的技术能力真的有这么强吗?
别着急,今天啊,我就给大家扒一扒富士康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郭台铭丨富士康投资摩拜单车
富士康的前身是“台湾鸿海”,创立于1974年。
据我所知,深圳很多吃瓜群众都看不起富士康,而为华为自豪。因为在他们看来,富士康很Low,而华为是一个高新科技企业。
但实际上,2016年世界500强中,富士康排名第25,而华为排在100开外。
在一开始,富士康的确挺low,做的是用于电器的树胶模具,后来台湾的个人电脑兴起,富士康开始制造电脑连接器,接了戴尔、康柏的订单,从此快速崛起。虽然还是在做制造业,在做代工,但是产品已经发生了变化。
可以说富士康赶上了好的发展机遇,当然,最关键是它顺应了趋势,如果它不转型电子元配件业务,而依旧做树胶模具,那肯定没有今天的辉煌。
所以,就算是做代加工,企业也要选中一个新兴行业,这也是很简单的道理。
在单仁资讯的策略班上,我也一直在强调企业转型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平台的选择,根本上是企业的目标用户,以及新兴市场的分析和选择,这才是作为老板需要时时思考和决策的。
当然,富士康能发展壮大,还有其他原因。正如郭台铭自己说的:富士康帝国要维持下去,必须有三个武器,一是供应链,一是专利,还有一个是他的梦想,工业银行。
工业银行因为还没实现,我们暂且不讲。先来讲讲供应链和专利技术两大块。
在供应链上,不得不服郭台铭的布局能力。
我们都知道,代加工行业是一个对成本控制要求很高的行业,主要成本有材料、租金和人力3部分。
在材料成本这方面,富士康的主业是来料加工,所以成本控制主要在物流运输上。
与大部分制造型企业不同的是,富士康很早就自建物流了,包括中央物流、关务、物流标准等等。在这方面,富士康至少领先联想、华硕等企业10年。
而这样的物流体系给富士康带来什么好处呢?它的产品在生产当天,工厂竟然没有原料存货,这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零库存”。
在租金和人力成本两方面,富士康跟很多制造型企业一样也是“惹不起我就逃出去”,主动沿着产业转移的路线而迁徙:
一开始它是从台湾到了大陆的深圳,再后来往内地走,这几年,又向国外转移了,包括越南、印尼、巴西等地方。
不过富士康绝对不是简单地把生产基地从A迁到B,而是每个地方的发展重点不一样,这就是产业布局。
比如郑州富士康主要生产苹果手机,武汉生产台式计算机,烟台生产游戏机……而原先的大本营深圳现在做什么呢?主要是专注高技术的工业机器人,以及精密机械的研发、运营和服务。
各位看明白了吗?富士康的战线今天拉得很长,它在不同地方分工接力,看哪个地方更适合哪个业务,然后进行仔细的布局、规模化的经营,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
讲完了供应链,我再来简单讲讲专利技术。
其实富士康拥有的技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给大家说一组数据吧:
截至2014年,富士康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了12万项,其中有超过6万项通过了,这个数量在中国是可以排进前三的,对,仅次于华为。
在这里很多人又有个误区——觉得有专利就能建立壁垒、让企业高枕无忧。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