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开了云南餐馆,这阵子势头很不错,创业才两年,就开了第六家分店,深圳分店也开业了,这次特意邀请我去尝鲜。
那天到他的店里,这位老兄很是热情啊,点了整整一桌特色菜,又马不停蹄向我推荐菜色,他夹起一块野生牛肝菌到我碗里,自己一边尝一边向我介绍做法。
但菜刚到嘴里,他脸色就变了,接着又迅速尝遍所有菜,这下脸色更难看了。嘴里直嘟囔:茴香少了,花椒不够……
我好奇,这是咋了?
朋友满怀歉意地对我说:“老单,这次恐怕不能让你吃到正宗的云南菜了,这后厨也不知哪里出问题了,我六家店配方一样,流程一样,但怎么这家做出来的东西都变了味……”
我说你把后厨人员叫来,顺便把工作流程也看看。
后厨人员看到这“审问”的架势也慌了,急忙解释——“该放多少勺配料,都是严格按照标准放的”。
我问“多大的勺”,有人说“汤勺”,有人说“饭勺”,有人直接用掌勺儿自己掂量……
这五花八门的回答,把朋友气得够呛,对着员工一顿训斥。
我劝朋友消消气,因为这事其实不能怪员工,应该怪自己。你制定的流程标准不严谨,才让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发挥之地。
其实不只是朋友的餐厅,很多企业同样存在同样的问题。
比如你吩咐员工一项任务,考核指标定了,执行流程也详细说了,这周完成项目的对接,下周团队谈论做出项目方案,下下周分配工作具体实施。
结果下下周一检查,完成是完成了,但做得实在不漂亮。
问题就出在:你有标准,但是很模糊,你忽略了每个操作人的“主观能动性”。
你规定了一勺盐的标准,但没注明用多大的勺子,具体多少克。
你的流程如果没有明确清晰的标准,那么操作的人只能凭感觉去完成你交代的任务,最后草草了事,物不达标,事不达意。
所以我们讲,做企业要流程标准化。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产品流程标准化。
产品在于质量,质量则在于标准化的流程管控。
很多人以为当年褚时健卖褚橙能成功,是因为人家有名气、背景和人脉,但其实更是因为褚橙质量真的好,而这背后在于他对种橙子的高标准严要求。
我们知道一般的农户,都跟着父辈凭经验凭感觉来种植,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有虫驱虫,天干淋水,哪里有那么多规矩?
但褚时健就不一样,他要求所有标准都要数字化。
比如:深挖地要到多少厘米、株距行距是多少厘米、农药喷打是多少量、剪枝是哪一个时间段、一次剪枝要剪多少量、平均一个果大概有多少树叶搭配才科学……
▲褚时健,要求所有标准都数字化
标准是有了,但有的农户文化水平低,并不能具体执行落地,咋办?
褚时健用了三招:
一、年复一年培训农户们的科学知识和具体操作能力;
二、自己领头,深入基层,并强化作业长的带头作用,这同样是促进农户学习的第一步;
三、制定精细的奖惩制度。
把产品流程标准化,结果就是,农户们技术和责任感提高了,橙子个个标准化,质地鲜甜。
第二,服务流程标准化。
最好的服务,不仅是有良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替用户省时间。
新加坡樟宜机场是全亚洲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但是人家却连续几年被评为“亚太区最佳机场”、“世界最受欢迎的机场”。
原因就在于,它的服务流程标准化。
▲新加坡樟宜机场
这个机场最初有个考核指标——即员工的KPI。就是乘客从航班着陆之后到进入酒店房间需要的时长。
为此,他们详细设计了整个服务流程标准。
比如,当乘客到达机场,在入口处就开始按照候机大楼分流,到达候机大楼前又再次分流。
还有,候机楼停车场每层都有多部电梯和走梯供使用,乘客即便从停车场走到大厅,顶多3分钟时间,这就加快了流通速度。
也正是因为流程的标准化,几十年来繁忙的樟宜机场从未发生过严重的交通堵塞。
再打个比方,我经常出去吃饭,就发现很多餐厅收台是个问题,有的服务员为了让下一桌客人尽快入席则草草了之,有的配合不到位,经常出现客人到了台还没收的尴尬局面。
海底捞怎么做的呢?直接把收台流程标准化,每个服务员配备一个塑料桶,一瓶洗洁精,以及三种不同颜色的毛巾。
蓝色湿毛巾拂去台面上的残渣,红色湿毛巾擦去台面上的洗洁精和油污,白色干毛巾擦干台面上的水珠。
如今海底捞所有店面的平均翻台率为4.1,很大程度在于这一套标准化动作流程,有效地压缩了收台时长、减少了顾客排队时间。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个性化,谈创新,但其实,个性化的基础就是标准化,创新的前提就是流程量化。
我们在追求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产品的质量,在提高服务体验时不能忽略帮消费者节省时间,这都是商业成功的底层逻辑。
更多资讯请登录:防静电产品资讯网www.esd.cn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