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更容易引起共鸣,关键是共鸣过后,还要不要走出来,去解决真正的问题。 绷紧的心弦可以适当松一松。但不能永远在那里休息,人还要生存的,还要鼓起勇气来面对。 1、悲观的真相 有两种形式的悲观,一种是沉沦式的悲观,受到挫折之后再也爬不起来; 另一种的悲观是满足心理需要,结束之后,依然能够勇敢地面对真相,甚至是被迫的。 常常说人是独立的个体,就应该意识到,有些路注定要孤独地行走,不能指望他人的在乎。 人们没有想象中的开心,也没有想象中的伤感,有的只是一阵风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然后等待下一阵情绪风。 在这个随机的世界里,我们无法保证事事顺心,也就随时会出现负面的东西,让自己悲观。 正因为这种情感来得那么容易,所以总是能够遇到共鸣,哪怕没有发生的事情,依然心有戚戚然。 很容易上瘾。 很多人就是有一种宿命般的世界观,心安理得地摆烂,一切都最好的安排嘛。 虽然悲观,但是确定。确定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东西,在此处轻易得到,还不用天天努力。 2、乐观的责任 假如单纯地讲积极乐观,人们从小到大已经听烂了,听得都厌恶。 要想想这个问题: 乐观不是一个人的权利,而是义务,是责任,是自己生存的必需品。 就像父母总说要按时吃饭,同样会很烦躁,那吃饭是不是自己的事,按时是不是对自己负责。 延伸开来,总会遇到各种问题,要不要处理? 薛定谔说:生命以负熵为生。 很多事情的存在,不是想不想的问题,人只有弄明白这个世界怎么运作的,才能更好地生存。 乌托邦的未来,是怎么失败的? 设想得那么美好, 其实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比我们想象的要美好。 那些问题的存在,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专门给人类预留的,真要什么都安排好了,那还有生命什么意义。 乐观不是开开心心,而是深沉厚重,是对生存的一种执着。 3、预言的实现 人们对美好生活,是有向往的。 当不相信会更好的时候,其实是对未来失去希望,具体的就是不再愿意推动事情发展。 人活着总得信点什么。 透过身体看向灵魂,最里面的那盏灯一定是亮着的,发出人生方向的光。 预言的自我实现,哪怕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要敢去看自己真实的需要,让内在的灯光照向脑海。 在这个快速的时代,不要遮遮掩掩的,虽然现实还有很多的问题,至少还能够去追逐。 事情的成败有一半取决于环境。 意思是什么呢? 不要期待过高,否则会挫伤信心;也不要没有一点期待,有枣没枣打三竿子,试试总是没错的。 后面那个更重要。 一次两次没有收获,尝试三次五次,甚至更多的次数,成功的几率是在增加的。 不要把这个观念当成想象, 想是没有用的,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去做什么,怎么来落实,最终还是要在实践中产生。 更多资讯请登录:防静电产品资讯网www.esd.cn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