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制造”代表了亚洲制造业的最好水平,连马桶盖都比别人卖得好。
不过,最近日本制造糗大了!“神钢造假门”在世界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神户制钢在日本钢铁行业排位第三,位列全球500强。就是这样一家闪闪发光的企业,承认自己的数据造假,问题产品更是涉及200家企业。
▲日本神户制钢公司发布声明:以次充好,把不合格、不达标的铝、铜产品卖给客户10年了
其实,日本制造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人设崩塌”了。从2015年起,不断传出日本名企的造假丑闻,让人触目惊心:
·比如日本建筑商三井不动产的“楼歪歪”事件; ·东芝长达7年的财务造假; ·三菱汽车伪造油耗数据事件; ·以及高田的“死亡气囊”事件等等。
套用一句撒贝宁的话,这已经不只是人性的堕落,也不只是职业道德的扭曲。那么,背后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在我看来,日本制造业之所以跌落神坛,主要有3个原因:
首先,日本制造缺乏创新,它的一大特点是在已有的产品和技术基础上,去进行完善和更新。
德国制造有工业4.0,美国有工业互联网,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而日本呢?
不少日本制造企业都对发展数字化持消极态度,尤其欠缺对软件技术和IT人才的培养,而这些正是物联网的关键。
就拿车企来举例吧,很多老板都是老司机,有自己的爱车座驾。
偏爱德国车的车主会发现,德国车小毛病很多,那主要是因为德国车比较激进,喜欢不断突破自我,去运用一些比较新的技术,比如德国厂商在短时间内清一色地采取了涡轮增压这项发动机新技术;
而日本车开起来比较稳定,原因是日本车主要采取自然吸气这项传统而成熟的技术,它们车企的变化速度很慢。
从短期来看,这是保守又有点取巧的做法,但从长期来看,自身的竞争力会慢慢减弱。
熟悉制造业的人都知道,在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有个“微笑曲线”:位于前后两端的技术专利和品牌服务附加值很高,而中间的生产领域附加值很低。
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根源,应该来源于中间环节的革新生产和物流技术。很显然,日本企业并太不愿意在这上面做文章。
日本制造业集体跳水的第二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僵化。
·在日本,最受欢迎的管理学家是戴明,主要理论是“全面质量管理”, 非常重视改良生产过程,从而去预防错误,制造出不会出错、完全符合标准的产品。
·而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管理学家应该是德鲁克,主要理论是“目标管理”,更侧重生产结果,至于过程是可以“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诶,这就很有意思了。
过去市场变化小,日本制造企业这样的全面质量管理完全没问题。
在这样的管理下,日本制造的底层员工执行力很强,对于正常流程的东西,即使你不去监督,他们也会老老实实地做下去。
但当下的市场环境快速迭代,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相应要求企业要懂得“权变”、在产品研发生产时更侧重于“修正”和“纠偏”。而这正是日本企业所欠缺的。
我们会发现,这几年日本企业造假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成本控制下出现的产品质量管理问题。
因为经营亏损,日本制造企业想着去控制成本,但短时间内,人工、租金、设备这些固定成本很难动,而原材料和产品工艺操作空间大,比如原材料以次充好、工艺步骤能省就省。
这样一来,生产过程就出错了,可是由于日本企业管理中缺乏“修正”和“纠偏”机制,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掩盖,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神户制钢的造假时间能够长达10年,直到最近才爆发。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日本的“匠人精神”。
曾经,匠人精神是日本制造的灵魂,成就了日本制造业的地位。
可是,在今天,日本匠人精神指向的却是“品质过剩”的问题。
品质过剩也叫做质量过剩,比如一个热水壶,用过两三年后就会被新产品所淘汰,但品质太好,淘汰了又觉得可惜,还不如品质略低、但价格低廉的东西来得划算。
更典型的例子是手机,当初诺基亚质量绝对杠杠的,但手机更新迭代太快了,产品品质会让步于消费者对于各种黑科技的需求。
这就是日本制造现在面临的窘境:
一是制造成本增加,失去了在产品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二是企业专注于质量,而忽视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升级,错失了发展良机。
说了那么多,我很是感慨。
德勤曾经发布《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前十》的榜单,中国大陆一跃而上到了第一名,日本却悄然跌到第四位。
是的,我们很骄傲,中国制造开始崛起,以高铁为代表的各种超级工程举世闻名。
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好的,反思不好的:
·比如日本制造现在面临的是匠人精神下的品质过剩,而我们面临的是匠人精神的缺失;
·再比如我们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传统低端制造业到底要如何跟上互联网时代,进行转型升级。
这些问题,留待你我思考
更多资讯请登录:防静电产品资讯网www.esd.cn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