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渔夫与商人的对话,折射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理念,虽然二人追求的终极状态都很相似,但心态却是相差甚远。 有个商人到海边的一个渔村去渡假, 见到了一个渔夫。渔夫咬着烟斗在补鱼网。商人闲得无聊,就过去问那个渔夫:你每个星期能够打多少鱼?卖多少钱?” 渔夫说:“我一个星期就打两次鱼, 大概刚刚够日常的开销。”商人说:“那你余下的日子都干些什么?” 渔夫看了看院子里玩耍的两个孙子说:“陪孙子玩耍, 和老朋友们喝酒, 打牌, 讲笑话,游泳,钓鱼。” 商人听了直摇头, “你有钓鱼的功夫为什么不去打鱼?” 渔夫抬头看着他, 说:“打那么多鱼干什么?” 商人于是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 “假设你一个星期打五天鱼, 周末去集市卖鱼, 所赚的钱扣除成本,日常开销, 大概一个月能够翻新你的渔船以及船上装备。 连续干五个月, 你就可以买艘大船, 并且雇用几个伙计。 一年之后, 如果你干得好, 应该可以在城里设立一个鱼店, 专门卖鱼, 鱼店的生意如果红火,两年之后你可以把店盘出去, 在城里另谋发展, 比如, 买家鱼产品加工公司。 把你那些老伙计的鱼批发来做成成品销售。 你的鱼产品公司可以发展壮大, 成立联锁商号。 你来做大老板。 公司可以逐渐发展成为控股公司。 你可以把公司的股票上市,等到你想退休的时候, 就把公司整个盘出, 变成固定债券,那个时候, 你就可以回你的渔村安享晚年了。” 说到这里, 商人眉飞色舞, 唾沫星子乱飞。 渔夫默不作声, 商人猜想也许渔夫给他说动了心。他耐心等了一会, 渔夫慢吞吞的问到:“那我回到渔村该干些什么呢?” 商人说:“那还不简单, 你可以陪你的孙子玩玩, 和过去的老朋友喝酒打牌, 如果你还有兴致,你还可以去钓鱼,游泳。” 渔夫说:“那就和我现在一样,何必一个星期天天打鱼呢?”说完,就又去补鱼网了。商人急了,脱口而出:“那不一样。” 可是, 他自己也不知道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站在原地, 若有所思。 故事到这里就完了。 渔夫觉得现在的自得其乐和商人所描绘的功成身退并无大区别, 所以, 对商人所描绘得津津有味的事业不屑一顾。 但是, 商人并不以为然, 虽然他说不出理由在什么地方。 如果抬高到人生观这个层面上来看一看, 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商人所理想的是拼搏一番以后的功成身退。因为有拼搏的艰辛, 所以才能够有身退以后的悠然自得。而且, 商人没有说出来的不一样的地方, 乃是所经历的拼搏过程当中的每一点成就和喜悦,甚至拼搏的经历本身,都是渔夫在小小的渔村根本不可能体会出来的。没有成功当然也没有失败的风险。 渔夫所推崇的,乃是自然之乐。所谓顺其自然者,衣食足而无忧, 是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渔夫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道适可而止。 因为追求物质的过程当中,虽然有欲望满足的欣喜,难免要抛弃平常之心。渔夫没有过度的欲望, 所以能够自守平常之心,不为商人的话语所动。 其实,人从赤身条条降临人世间, 就难免有所需求。从母亲的一口奶开始, 随着不断的得到满足, 新的要求也随之诞生。 强烈的要求成为欲望。 因为欲望无法满足而不择手段。 欲望乃人之天性, 本身无罪, 但是,关键在于一个度字。 有度的人叫做为理想而拼搏, 无度的人叫作贪得无厌,利欲熏心。说穿了,就是必须知道何时应该适可而止。 适可而止的关键在于权衡满足感和平常心。 追求满足的过程, 自然必须放弃平常之心。商人功利心切, 所以觉得满足感可以弥补平常心的失落。渔夫甘自淡泊, 所以不愿意放弃平常心去换取满足感。很难说两人的想法孰优孰劣。 关键是我们得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后续 商人见渔夫不为所动, 于是说服了渔夫的朋友合作发展, 数年之后, 其友终于功成身退, 回到渔村。 老友相间不胜唏嘘。渔夫提出和老友再次出海钓鱼,重温往日温馨回忆。老友欣然答应。荡舟海面,心旷神怡, 两人伸竿垂钓,待夕阳西下, 互检竹篓,渔夫满载而归,老友空空如也。渔夫叹: 老友多年不碰钓竿,手生矣。 执意要分老友一半, 老友固辞, 言道:多年拼搏只为今日一钓, 其意已不在鱼也。 渔夫想起当年商人所言“那不一样”,顿时恍然大悟。
相关文章:分粥的故事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