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国信办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须履行群组管理责任。通俗点说就是“谁建群谁管理”,“谁管理谁负责”。
社群立法,违法群主被抓,搞得众群主纷纷弃群而逃,正在做社群营销的企业们也是炸开了锅。
曾经是风口的社群营销,进入寒冬了?社群营销还该不该继续玩?该怎么玩?
我倒觉得,这次更规范的管理,是把社群的机会留给了真正用心经营它的人。
什么是社群?
其实这个概念早就存在,我们传统的基于血缘和地缘的村落,就是一个典型的社群。而互联网时代,让连接一切成了可能,人们打破封闭的圈子,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的人,都可以集结在一起,成为一个个社群。
所以,所谓社群营销,本质上就是通过弱关系的固化,实现变现。
那么如何玩转社群营销呢?
(一)通过合适的产品聚拢用户
有的企业有很多种产品,想做社群营销,可不是随随便便拿出一款就可以的。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是一切营销的起点。没有产品,不能吸引用户关注,产品不极致,聚拢用户会成为问题。
因社群营销而名声大振的伏牛堂,在选择产品时,就曾细细斟酌。
用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自己的话说,选择这款米粉的主要原因:一是自己有乡土优势,二是借鉴了互联网思维。
简单说就是:
1.米粉又油又辣符合湖南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内涵,现场制作时间短,提高用户体验;
2.产品是湖南特色,在北京相对稀缺,在北京具有较强的感召力;
3.湖南人在北京有思乡情节,也会想念家乡这一口味道。
从产品消费场景看,这是一碗普通的米粉,但成功的实现了产品、用户、环境三个维度的交互,这样的产品再合适不过。
(二)价值产出,满足用户需求
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烦人的广告群,他们将用户聚拢到群里,然后每天乱砸广告。而用户呢?往往只有在发红包时才会冒出来,领完立即消失。
用户不了解社群存在的价值,对这个社群没有需求,这样的社群慢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也是做社群营销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用户加入一个群会得到怎样的回报?用户的付出(比如时间成本)与回报是否平衡?
所以,一个社群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必定是既能够满足群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同时在满足群友的过程中,还能给运营者、群主带来一定的回报。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乔布简历的例子。
乔布简历是一款专业制作简历的工具,当时他们有一个新版块上线的时候,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都不高,于是他们便做起了社群营销。
将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用户聚拢后,他们将群组定位为学习群,每周日晚上8:30-10:00都会邀请和他们用户群体重合的企业或个人嘉宾,给群内的小伙伴带来关于职场经验、故事的分享。
分享结束后,还会在群内进行答疑,把分享的内容总结上传群文件。
所以这样的社群,群友们都非常的喜欢,也非常的重视,非常的认可。
相比于那种每天在群里狂轰乱炸发广告的群,这种用心经营的方式不仅不让人感觉被骚扰,还很有料有趣,既满足用户需求,还能够增强用户黏性。让用户觉得这个群真的是一个非常优质的群,我在里面收获了很多。
(三)通过体验、互动、反馈,提升用户参与感
说到底,社群更多的时候还是基于一种情感联结,所以,除了产品和用户需求的依托,社群也需要保持活跃,和群成员保持并产生某种情感上的联系,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各位可以通过体验、互动、反馈一系列活动,增加成员参与感和归属感,真正成为“我们的群”的主人心态,而不是“他的群我在里边”的旁观者。
在这个方面,“参与感”的提出者,小米做了很好的实践。
小米当时在做MIUI的时候,每周都和用户沟通,根据用户提出的不同需求、反馈,进行产品完善。
可以说MIUI是小米与用户一起开发的一款系统,因为亲自参与,用户与MIUI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这些用户不会把自己当做小米的消费者,而是觉得小米就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孩子”。
此外,把100个天使用户放在手机开机画面、为用户举办米粉节,都是将用户的参与感升华,与企业的品牌产生更大的粘性。
其实说起来,以上3步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结的。
从产品到用户到提出需求,再根据用户需求反馈,改善产品,整个过程,既实现了产品的完善、用户需求的满足、同时也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
用户愿意为之付费,同时还进行了一次不错的口碑推广宣传,再通过意见领袖,进行裂变和口碑传播,进而转化为销售额,社群就实现了变现,而且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这样,社群不仅成为品牌的诞生地、价值的发源地,同时还是产品的产生地、渠道的聚集地,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更多资讯请登录:防静电产品资讯网www.esd.cn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