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娃哈哈,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AD钙奶、八宝粥、营养快线,以及王力宏代言的娃哈哈矿泉水,这几款产品也一直是娃哈哈的明星产品,为它贡献了很多业绩。
我记得2010年娃哈哈的业绩就突破了500亿元,引起了整个市场的强烈反响。2013年更是创先738亿的新高,当时宗庆后就定下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要在2014年实现1023亿的销售额。
可从那以后,娃哈哈的业绩却持续下滑,一年更比一年低。
数据显示,从2014-2016年的三年间,娃哈哈的明星产品营养快线的销售额分别是153.6亿元、115.4亿元、84.2亿元,几乎缩减了一半,而瓶装水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下滑。
与此同时,娃哈哈新推出的各种产品也频频遇冷,甚至除了明星产品外,在很多大型超市里几乎找不到娃哈哈更多的产品。
我想这也许是宗庆后创立哇哈哈30年来最大的尴尬了。
讲到这里,很多人就开始疑惑了,曾经创下738亿业绩高峰的娃哈哈怎么就这样落难了呢?
我们知道,娃哈哈最大的优势其实是它强大的经销体系,它在全国各地有近1万家经销商,几十万家批发商,以及300多万个零售终端,宗庆后通过这个所谓的“联销体”模式,可以在短短1周内就把新品铺到农村的每一个小卖部。
所以在中国市场野蛮发展的年代里,娃哈哈采用的“跟随策略”让它能够获得巨大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娃哈哈一直以来的方法就是市面上一旦有卖得好的饮料新品,它就跟进推出同款,再通过自己的渠道优势去快速铺货,抢占市场份额。
比如1987年对标广州太阳神推出的“儿童营养液”,用了两年时间这产品的销售额就突破1个亿。 这样的产品还有很多,像“非常可乐”模仿“可口可乐”,“营养快线”模仿“小洋人”、“启力”模仿“红牛”等都是这个套路,就连最近两年推出的猫缘咖啡、酵素饮料也是这样。
再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娃哈哈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传统狂轰乱炸的广告套路,不是给经销商砸陈列费用,就是在央视、各大卫视花大价钱去推广,或者直接冠名综艺节目,在网剧、电视剧里做植入广告等。
你会发现,它做广告强调的只是曝光度,比如2013年娃哈哈推出了一款新品“格瓦斯”,就是通过冠名当时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一炮打响,但在那之后,这款产品就慢慢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也正是因为有赖以生存的渠道支撑,加上粗暴的砸广告铺货,才让娃哈哈创造出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市场的营销奇迹。 可反观娃哈哈的产品,现在不管是它的明星产品,还是这些年新推出的近300款新品,都被外界诟病,很多年轻人觉得它的产品包装都很“土”,也没有自己的创意和核心竞争力。
所以当传统的销售体系和渠道受到挑战,消费者对品牌越来越挑剔,再加上饮料市场越来越细分,娃哈哈的产品就越来越难卖。
说了那么多,我们要明白一点,想要赢得市场,广告只是一块敲门转,最终靠的是产品,靠的是实力。
我们的企业经营其实是一个能量生产、能量转化的过程,产品可以产生势能,再通过营销和渠道转化为动能。 你想一下,其实做产品就像一个人推石头上山一样,费尽一切努力把巨石推上山,获得尽可能高的势能,在最高点一把推下去,然后用广告、线下活动、热点炒作等营销方式来把势能转化为动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覆盖,拿到销售额。
之后,再通过大量铺设渠道来减少产品的宣传阻力,从线下的地推,到线上各个平台的大力推广,让用户产生购买欲望,然后产品也就变得触手可及了。
回到娃哈哈,它的强势在于渠道,但它的产品势能是不足的,按常理来说,以娃哈哈的体量和实力,让产品部门好好研究把握,做一款有轰动效应的产品应该是有机会。
但它没有这么做,而是依然用20多年来的老方法,跟风模仿,一个新品不行马上推一个新品,然后产品不足营销补,营销不足渠道补,最后还是卖不出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我做企业辅导的这些年里,发现很多传统企业都是如此。
他们的问题首先不是弱,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弱在哪里,或者明明知道自己哪方面弱,却一直仗着其他方面的强势拖着企业往前走,所以很多老总才会觉得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艰难。
可是各位,在企业经营中,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知道自己的强在哪里,更要知道自己的弱在哪里,然后有目的地去加强最重要的部分。
没有势能的产品,很难把产品销售出去的,就算能卖出去几件,可能也是通过陪客户喝酒、吃饭、搞关系或者玩命砸广告才卖出去的,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是没有持续生命力的,尤其是在今天。
更多资讯请登录:防静电产品资讯网www.esd.cn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