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真的很冷。
“煤改气”工程浩浩荡荡地推进,但因为未按时完工、无足够气源供应,那些拆了锅炉的居民和学校师生迟迟等不来天然气,只能冻得瑟瑟发抖;甚至还出现了医院被限气,从而发起求助文件。
直到12月4日,环保部再次发文,提到“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煤改气的战争才暂时告一段落。
但对于企业来说,战争并未平息,寒冬也远远没有过去,因为工业用气用电必须迁就民用;因为除了煤改气,还有其他环保风暴在深刻影响着企业:
·比如一旦发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任一指标均值不达标的企业,会被错峰停产、限产、整改,甚至直接取缔关闭——这是最直接和最致命的打击;
·比如严格实行机动车限行禁行,其中就包括大量排放超标的货物运输车辆——这间接提高了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
·再比如环保法会更加严格,包括新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将于2018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税法》等等——企业将为此缴纳更多税费成本。
随着环保风暴的席卷,企业产生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这也是制造产业洗牌最残暴的一年。
塑料、木材、玻璃、煤炭、钢铁、纸张等各种初级材料价格持续暴涨,无论是造纸业、化工业、建材业、汽车业等等,似乎每个行业都深受影响。
截止今年上半年,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就核查出17.6万家“散乱污”企业!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放眼过去,哀鸿遍野。
另外,广大的消费者也会成为最终的买单者,很多选择今年装修的业主,就会发现装修费用明显高于往年。
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变化,很多企业学员都会眉头紧蹙地跟我大吐苦水,问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确实是个难题,我也简单总结了三点,不只是对你们讲,也是对各方讲。
第一,中国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极其严重,保护青山绿水一定是大势所趋,是长久的事业。
在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有位盲人电话操作员,每当乘坐公共汽车经过,仅凭气味就知道到了新加坡哪个位置,比如河畔……这是李光耀在回忆录里写的,那时新加坡为了发展经济、振兴工业,环境污染特别严重。
今天的新加坡能成为花园城市,也是经历了艰难的环境治理过程,包括制定健全的法律、周密的计划,严格的执法管理,从而补救了工业化的环境后遗症。
今日之中国,正是往昔之新加坡。
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每一项官方监测数据都十分糟糕。你想想看,自家买的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不就是因为觉得空气、水都不干净吗?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环保,绝不只是国家政府该做的事儿。
的确,谁都不想受环境污染的苦,但谁也不想让环保的成本落到自己头上。
然而,当雪崩发生时,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你我每一个人,你我每一家企业,环保雪崩的事你我都是其中的雪花。
第二个思考:环境固然要治理,但短时间内弄得哀鸿遍野,是否操之过急了?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如雾霾的形成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环境化学变化过程,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扬尘、烹饪油烟等每一个方面都会为雾霾提供原材料。
相应的,要整治,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这两年环保行动似乎变成了一场大跃进:
·比如云南大理市为了改善洱海水体质量,把洱海周边的1800家餐饮、客栈一口气全关了;
·有的地方提出了“一年确保一半以上优良天气的奋斗目标”;
·有的地方不论企业是否环保达标,一律实行错峰停产,有的达标企业也因此被关停4个月以上。
哀鸿遍野后,官方也开始反思。早在今年4月份,新华社发文质疑了环保督查“一刀切、运动式”的做法。
当然,企业指责政府不懂商业,公众也会埋怨企业不理会国家政策。
有的排污企业不当回事,觉得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多次整改,甚至收了补贴也不转型。
比如环保组公布的“湘潭碱业公司”,这家当地龙头企业,就长期超标排放。
而这背后,当然是企业对于利润和成本的高度敏感,一旦开始整改,企业往往要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上千万来添置或者升级环保设施,运营成本增加一倍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割肉。
这是一场清洁空气、基本生存与工作权利之间的博弈,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第三个思考:当环保风暴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这会是一场持久的硬仗,对于不少企业来说:
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学习和研究环保政策,进行内部整改:
·比如办理相关环保手续,建立内部环保责任制度,进行必要的设备转换、人员配备、场地选择;
·比如进行绿色转型,很多地方政府在相关的财税、采购价格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要学会去利用;
·再比如可以趁此机会提升自我,有的企业在经历严查后死气沉沉,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何尝不是一次机会,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去改善内部环境、梳理组织、开发新产品。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找到可持续的经营发展道路:
·比如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储备原材料,找好贴牌工厂合作,稳定住自己的客户;
·再比如我们可以寻求转型。有个学员就跟我说:我这生意本来就处于低端下游,过去劳心劳力也非常苦逼,正好趁这机会,跟上消费升级,改行!转型!
更多资讯请登录:防静电产品资讯网www.esd.cn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