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杯具”开场的“捡钱事件”看来铁定将以“洗具”收场了。据媒体披露,截止昨天15时30分,陆续送还钱款的已多达17人。而失主小秦收到的捐款也已远远超过小秦的损失,小秦表示,过完年后会把多余的捐款都拿出来用于慈善。 短短几天,在社会正能量的感召下,这么多群众从捡钱就走的冷漠路人变为主动还款者,微博热议、媒体报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本地媒体第一时间“自我揭丑”,貌似在给城市文明形象“添乱”,实际效果却是弘扬了最主流的道德评判,在上海乃至在全国的舆论场激发起对不道德行为的“公诉”。 也正是民众第一时间积极参与讨论,迅速形成了道德正能量的“自我教育”作用,这远比平日一些行政部门组织的文明教育活动更生动、更深入人心。 但这样的讨论绝不应仅停留在民间,仅停留在解决个别人的困难上,同样也应上升到城市制度创新转型的层面去深入讨论,该如何重塑陌生人社会的道德与规范,该如何更好培养群众自我管理能力,政府的责任在哪里、边界在哪里,能不能进而落实为政府转变职能的创新设计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从本次事件看,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政府与媒体、网络的良性互动,对事实真相完全透明、让各种观点畅所欲言,创造出了社会“自我教育”的大空间,但其中也不乏“地域歧视”的杂音。要保证群众的自我教育空间,既需要政府把对媒体、网络热议的不干预、积极回应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同时也需要早点学习海外国际化城市的做法,对歧视性言论予以有力监管,避免扩大族群裂痕。 其次,在群众积极捐助过程中,警方、媒体、居委都成了公众第一时间的选择,而电话骗子也试图浑水摸鱼,这些都表明,社会还缺少一些有公信力的公益组织来积累社会正能量,政府对捐助行为的日常监管也须不断改进,这样才能强化群众的互助能力,培育互助文化与习俗。 再细看,我们还能发现,小秦所在的社区在事后组织群众捐出了最大一笔捐款,而同样也是这个社区,有多位小秦的邻居正是捡钱溜走者。上海的社区如何把邻居们从陌生人变成熟人,同样需要有效的机制来补课。 当然,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也一定离不开法律法规和严肃执法。对于如何界定本次事件是“哄抢”还是“捡拾”,职能部门不妨拿出更规范的说明,更细化的处理手段。对于那些至今捡钱不还的明显恶意者,又该如何定性,如何惩处,同样也在考验执法部门维护社会良序的决心。
相关文章:中国企业道德的真诚性 (责任编辑: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