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石油管道“6连爆” 事故诱因或是静电
时间:2017-07-06 12:33来源:未知 作者:蚂蚁 点击:
次
7月18日15点,大连新港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起火事故现场。空气中仍旧弥漫着呛人的气味和烟尘,103号储油罐半边完全烧塌倾覆,浓烟从一个撕裂口中冒出,消防队员们用3条水枪从不同角度持续喷水冷却降温。
“流淌的火灾像河水一样向四周蔓延。”
“雨是黑色的,我的脸上、胳膊上都是黏糊糊的黑油,警服和帽子也都变成了黑色。”
“我们周五(16日)晚8点就过来了,一直到现在。”一位来自辽宁盘锦的消防队员说。
7月18日15点,大连新港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起火事故现场。空气中仍旧弥漫着呛人的气味和烟尘,103号储油罐半边完全烧塌倾覆,浓烟从一个撕裂口中冒出,消防队员们用3条水枪从不同角度持续喷水冷却降温。
罐前6条输油管线已经变得呲牙咧嘴。其中最先发生爆炸的900毫米直径输油管线和另一条遭殃的700毫米管线,连同钢架一起被烧成了麻花状。
37支消防中队、338辆消防车、2000多名消防官兵,连续奋战16个小时,终于在7月17日上午10时45分基本扑灭大火。但事故已造成一个10万立方米储油罐烧毁,两条输油管线毁坏,一百多平方公里海域受泄油严重污染。
“事发时,实施卸油作业的操作工都是中方人员,但是外方也还需调查。现场情况复杂,在事故调查结束之前,无法判断责任在哪一方。”大连市安监局副局长孙本强在接受本报记者单独采访时说:“此前媒体报道爆炸是因卸油作业附加添加剂有关的说法,也只是初步判断,还需做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按照大连市政府的部署,19日起将封闭事故现场,而主要相关方中石油表示将确保用最快速度完成海上清污。
现场至少6次爆炸
第一次爆炸,突如其来。7月16日18时,在距离储油罐较近的正前方,输油管突然发生爆炸,引燃原油发生大火。
18点10分,大连市消防支队接到火警报告随即全部出动。“到达现场后发现整个油罐区浓烟滚滚,火球翻天,火焰足有约30米高。”大连市消防支队支队长丛树印说。
由于输油管线紧挨排列,首个爆炸起火的900毫米管道,很快就引燃旁边700毫米的管道。直接连通的103号和106号油罐面临重大危险,周边的降压泵阀和变电所,也都十万火急。
而由于103号储油罐与输油管线之间的阀门已经烧坏,10万立方米石油正从油罐中流出,油路无法立刻切断,大火也无法立刻扑灭。单支消防队力量远远无法胜任灭火任务。辽宁全省14个市和4个企业消防队悉数前来。消防官兵近距离用水对周边6个油罐进行冷却以防起火,用消防泡沫对火管线进行压制灭火,同时调集沙土围挡流淌油火,防止向海域和附近罐体蔓延。
16日晚11点30分,经过5个多小时的扑救,900毫米输油管线的大火被完全扑灭。消防队集结力量扑救第二条管线大火。
17日凌晨两三点,新港区迎来大雨,在天公的帮助下,17日早晨6点,储油罐所有的阀门终于成功关闭。8点11分,700毫米管线大火也得到基本扑灭。整个灭火过程中,现场至少发生6次爆炸。
“这次扑救保住了储区20个10万立方米的油罐,也保住了大连港20个二甲苯储罐(其中最大的是5000立方米)。”丛树印说:“二甲苯具有中等毒性,对人体中枢系统有麻醉作用。如果这些储罐发生爆炸,威力会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事故诱因或是静电放电?
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在18日开始。大连市安监局副局长孙本强透露说,18日下午事故调查组已开始对事故所涉及的企业和中方卸油作业人员展开调查。目前还未细知在卸油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而最终的调查结果需要十几天时间。
调查组也会向外籍油轮人员了解情况。孙本强说:“外藉油轮那边也还需要调查。”事故发生后,利比里亚籍油轮“宇宙宝石”号就移泊至安全区域,27名船员也撤出危险地带。
此前央视报道称,起因是卸油作业时违规操作,“附加添加剂”时引起陆地管线爆炸引发大火;《中国石油报》称是卸油时发生“闪爆”,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引起火灾。
中石油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对媒体解释说,附加添加剂时可能会释放出静电,在某种状态下可能会引发爆炸、火灾。他说:“不同油品会使用不同添加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工程师19日对记者表示,认同静电放电是原油火灾爆炸的一个重要原因,且码头工作平台输油管道与输油臂接合处是主要场所。
在装、卸船过程中,原油流经泵、管道、阀门、过滤器、流量计等设备,由于流动、摩擦、压缩及冲击等作用,极易产生大量静电荷。若管路系统的防静电措施不力,则在管道积聚的静电荷有可能达到很高电位,直至以电火花的形式放电。
(责任编辑:蚂蚁) |
------分隔线----------------------------